中醫看腸胃病徵兆(上)

2896
0
分享文章
分享文章

說到腸胃的健康檢查,多數人會聯想到胃鏡、大腸鏡、超音波等現代檢驗工具。不過,很多功能性的異常並不是單靠這些檢驗工具就有辦法查出原因,例如,有時候雖然組織、器官的外表看起來正常,但在運作及功能方面卻仍存在問題而影響身體健康。

以中醫的角度來看,很多嚴重的病變,是由許多小地方的異常慢慢累積而成,功能性的問題累積久了,就會產生病理變異,成為器官的實質異常。舉例來說,有些人因為大腸蠕動緩慢,有便秘問題,此時大腸只是功能上的異常,器官、組織本身還沒有問題,然而時間一久,大腸的腸壁因長期接觸宿便,會慢慢形成器質性病變,長出肉眼可見的息肉,有的息肉會進一步出現癌變,就會成為所謂的大腸癌。

中醫是靠望、聞、問、切這四個方面來診察人體的異常。顏面的顏色、皮膚上的瘡疹、舌頭的紅淡乾潤、說話的口氣味道、腹部的軟硬壓痛、患者的陳述、脈象的變化,皆為診斷的資訊來源。若患者平時能對身體變化敏感,了解腸胃不健康的表現有哪些,就能及早發現問題,及早就醫,在腸胃尚屬於「功能性異常」時就將問題解決,便能預防「器質性病變」、甚至癌症的形成。

如何自我檢查腸胃道?

要如何知道自己的腸胃健不健康呢?最直接、簡單的方法就是「觀察」以下將介紹常見的腸胃道異常徵兆,經仔細觀察後,若下列任一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,就代表身體正在發出警示訊號,腸胃道已經出現問題了!

腸胃異常徵兆一:食慾變差

想瘦身的人應該不覺得這是問題吧?!不過,以中醫的觀點而言,正常的飲食並不是變胖的原因,它反而會讓人容光煥發、精神飽滿。相反地,食慾不佳會造成營養不足,對於膠原蛋白的合成和抗氧化、抗老都有非常負面的影響,這可是作醫美也無法挽救的!

人體的經脈之氣(請點我),在早上7:00到9:00注於胃經,中午11:00到13:00注於心經,傍晚17:00到19:00注於腎經,在這三個時段內用餐,能讓胃充分消化吸收食物的營養,讓身體最重要的兩個器官獲得食物的滋養。因此,這三個時段也是最理想的早、中、晚餐時間。長時間三餐不定時、不定量(時而不吃,時而大吃),會使人體無法攝取到適量的養分,特別是工作忙碌、生理時鐘顛倒、節食減肥的人,容易導致腸胃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異常,造成在一般人該進食的時間,反而沒有胃口。

此外,抽菸、咖啡、茶、和過量的酒精也會影響食慾。尼古丁和咖啡因會抑制食慾;偶爾、少量的酒精雖可促進胃口,但長期飲酒會消耗維生素B1,反而會導致食慾下降和多發性神經炎。

小朋友的食慾不好跟心情和消化不良有關,可觀察最近孩子是不是有心事?用餐時不專心、看電視、或常在餐桌上被父母碎念都會影響胃口。吃了難消化的食物堆積在腸胃中也會造成脹氣、腹痛、便秘和不想吃東西。長期偏食、只攝取某種類型的食物容易營養不均衡、發育不良,因此良好的飲食習慣,應在童年時期就即早建立。

腸胃異常徵兆二:排便異常

正常的排便應該是:每天一至二次、糞便呈黃褐色、直徑2-3公分的條狀。此外,正常排便時不會肚子痛,而且可在數分鐘內不費力地排出,並用一、兩張衛生紙就可擦拭乾淨。

糞便有時會因吃下的食物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顏色,例如,吃較多肉類和蛋白質會呈深褐色,吃太甜或太油會呈墨綠色,吃較多蔬菜會呈黃綠色,吃豬血、鴨血或鐵劑會呈黑色,吃較多的火龍果和紅色蔬果會變成嚇人的紅色!以上都是正常、可逆的生理現象,只要調整飲食就能恢復。但如果上完廁所擦拭時發現衛生紙上有血,或馬桶中的糞便呈現鮮紅色,代表可能有肛裂、痔瘡或下消化道出血的情形;若糞便呈現瀝青軟黏狀,則暗示上消化道的出血;灰白色的糞便則暗示膽汁分泌異常,有以上情況一定要馬上就醫檢查!

除顏色外,糞便的形狀也很重要。若糞便變細且持續了好一段時間,要考慮是息肉、腫瘤或痔瘡阻擋了通道。若糞便時而偏粗時而偏細,則與腸蠕動有關。很多人會排出一粒粒小顆的糞便(羊屎便);有些人的糞便則是很粗、解出有痛感,以上兩者都算是便秘的表現,代表體內水分不足、纖維攝取不夠、或大腸蠕動速度太慢,多喝水、攝取蔬果以及多運動都會有幫助,若症狀持續無法改善,也應就醫治療,以免產生其他併發症狀。

有些人糞便偏軟、不成形,呈現類似腹瀉的表現,但又不會肚子痛,這類大多是體內陽氣不足、水液運化出問題的表現。要盡量避免寒涼的食物和生冷的蔬果,搭配溫陽健脾的藥物,很快就會有不錯的療效。

有些人長時間有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,腹瀉前腹痛、腹瀉後則痛感減輕,緊張時症狀加劇,平時有脹氣、胃酸逆流或解便不乾淨的症狀。這類患者要避免攝取乳製品、堅果等產氣的食物,並以穩定情緒為前提來治療。

便秘是很常見的排便異常症狀。臨床上,神經病變的問題(例如:中風、脊髓損傷、馬尾症候群和糖尿病患)常導致神經傳導異常,這可能會使腸道蠕動緩慢而造成便秘。另外,服用西藥,例如三環抗憂鬱劑、高血壓和帕金森氏症的藥物、膀胱過動症的藥物、癲癇藥物、制酸劑、鐵劑、鈣片和嗎啡等西藥,也可能是導致便秘的原因,建議可先查詢平時服用藥物的副作用,並與主治醫師作討論。此外,骨盆腔內的腫塊(例如:子宮肌瘤、卵巢腫瘤或攝護腺肥大)有時也會壓迫大腸,造成糞便排出困難。

突發性的便秘有時是生病後期的表現,例如腸道感染腹瀉後、高燒後、感冒後,失血後,或食慾不振後,體內水分和食物的缺乏都會使排便次數減少,這時千萬不要隨意服用瀉藥或灌腸,只要正常飲食,多喝溫開水,讓身體機能慢慢恢復即可。長期忍便,或因解便疼痛而不敢用力解的人,會使大腸的排便反射降低、便意消失,這時應改變生活習慣,並針對糞便太硬、痔瘡或肛裂的問題治療才能解決。

老人、氣虛及肌力不足的人,常因肌肉無法有力的收縮蠕動,而導致糞便在腸道中滯留不通,這時應使用補氣、行氣、潤腸的藥物,使腸子肌肉的收縮力恢復,糞便自然能順暢排出。

長期為便秘所困擾的人,應該要理解便秘是一個多因素導致的症狀,盡量不要自行服用瀉藥或灌腸。配合中醫師一起找出正確的病因,於各方面進行適當的調整並對症下藥才是治本之道。要特別注意的是,若腹瀉的次數突然變多,或突然有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,持續伴有血便、腹痛、貧血、體重下降等症狀,或有大腸癌的家族史,最好定期接受大腸鏡的檢查,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。

 

 

Facebook留言
分享文章
標籤腸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