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累了嗎?–為什麼人會虛?

2820
0
分享文章
分享文章

學生時代參加畢業旅行時,帶隊的導遊半開玩笑地提到,他過去曾帶過中醫系的班級,但卻不太想讓這些未來的準中醫師把脈看診:「反正不是腎虛就是腎虧,聽起來感覺都不太好(笑)」。這也是多數民眾對於中醫的認識:病久了會導致身體虛、腎虛,應該要補腎,讓身體好一點。

覺得累,是不是身體虛?

說到身體「虛」,就要先來介紹身體的能量從哪裡來,是誰讓身體「不虛」?就中醫的觀點來說,身體的能量有兩大來源,「腎」以及「脾胃」。(這裡提到的腎、脾、胃是中醫的臟器名稱,並不完全等於西醫的kidney、spleen、stomach)

中醫的「腎」就像我們細胞中的DNA密碼,是父母給予、與生俱來的體質、氣質,因此又稱為「先天之本」。舉凡發育、免疫、生殖、性功能、腦部功能,都與腎息息相關。一般而言,西方人大多人高馬大,且肌肉通常比東方人發達,就是先天「腎」所造成的差異性。

中醫的「脾胃」則類似現代西醫的消化系統,又可稱為後天之本。我們吃進身體中的食物,經由脾胃分解並轉化成身體可使用的營養精華,然後分送到人體的各個角落,讓每個器官、細胞獲得充足的能量,應付每一天辛勤的工作。譬如,同一對父母生下的孩子,大兒子從小容易腹瀉,一吃完飯就跑廁所,因此身材瘦小、凡變天必感冒,而小兒子腸胃健康,排便規律漂亮,自然身材健壯、抵抗力佳,這就是後天「脾胃」所造成的差異性。

你怎麼對待身體,身體就怎麼對待你!

「虛」的相反是「實」,「虛」代表不足、短缺,當能量供給不足,身體就會覺得疲倦、無力。

先天之本的「腎能量」在孩提時期是最為充沛的,所以我們看小孩,彷彿永遠有用不完的精力,玩得累了,一覺起來,照樣是活蹦亂跳。到了求學時期,開始面對升學壓力、同儕壓力,腦袋除了要消化上課內容,還要煩惱人際關係。「腎主髓」,「腦為髓海」,腦袋運轉的能量是由腎直接供應,所以這個時候,會開始消耗腎能量。有些孩子壓力太多,腎能量消耗太多,影響發育,就會導致長不高、性早熟。成年後進入職場,工作需要長時間用眼、用腦,加上睡眠時間不足,腎能量的消耗速度大增,進一步影響睡眠品質、腎功能和體力。

後天之本的脾胃能量,主要取決於我們「吃進去的食物」以及「消化食物的能力」。一般只要三餐規律正常、飲食多樣化,現代人不太可能營養缺乏。問題是,有些人只愛吃肉或只吃素,或為了減重只吃水果,造成「吃進去的食物」不均衡;而吃飯不專心、吃太快,或吃太多難消化的食物,又會造成「消化食物的能力」降低,久而久之,自然會讓脾胃變弱,供給能量下降,讓人體感到疲倦無力。

身體虛就該吃補嗎?

覺得「身體虛」或長期疲勞的患者,常會自行攝取維他命或其他保健食品,或自行到中藥行抓補藥吃。然而,這樣的作法真的正確嗎?

首先就維他命或保健食品來說,其內容無非是維持身體運作所需的養分。當身體消化、吸收食物的功能正常,也不處於大量消耗養分的階段(例如燒燙傷、放化療的患者),是不需要額外補充保健食品的。若擔心飲食不均衡,也應從均衡、多樣化飲食著手,畢竟合成、加工過的營養素是永遠比不上新鮮、天然的食物的!再者,保健食品的提神功能往往只是短暫的,需要天天吃才能維持,代表它只暫時補充了不足,無法解決長期身體不平衡的問題。短期看來可能有效,卻掩蓋了身體真正的聲音

再來說說中藥的補藥。所謂的補藥,就是補充身體缺乏、不足的成分,例如人參補氣和津液,當歸補血,淫羊藿補腎陽。但中醫看病時,會考慮生病的原因是什麼。例如長期疲勞,要考慮患者有沒有睡對時間?睡眠品質好不好?消化功能正不正常?才能針對可能出問題的環節作出適當的治療,並不一定會使用到補藥。補藥沒用好,不僅會上火,還會傷身,有些人長期將紅蔘泡茶當飲料喝,導致口乾、失眠、嘴破,精神是好了,其他問題卻一直跑出來。覺得身體虛就自行吃補,跟亂吃保健產品一樣,非但無法治本,還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。

告別疲勞從放鬆開始

明白了身體的能量是來自於先天的腎以及後天的脾胃,還有這兩者的能量為什麼不足後,最後要來談如何保護身體能量,免於疲勞的侵襲。

前面的內容提到,隨著年紀增長,工作和家庭壓力增加,用腦過度、用眼過度、熬夜、勞動透支的情形都越來越常見。每天,我們都在預支未來的腎氣。我時常告訴患者,既然無法改變工作的壓力,就要學習切換工作的頻道下了班就轉換心情,停止思考公事和使用3C產品,利用聽音樂、深呼吸與和緩的運動將腦袋切換到「休息mode」,讓腦袋的轉速下降。只要讓腦袋和身體休息,腎精不再時時往上輸送到腦部,消耗減少,固守於臟器之內,自然能隨日常飲食得到充養,恢復元氣。

至於腸胃方面,應選擇好吸收、多樣化的食物,避免刺激性、重口味或飲食內容單一化。平時也應注意身體的反應,吃哪些食物會讓你覺得神清氣爽,體力充沛?吃哪些食物會讓你脹氣、胃酸上逆、口乾舌燥、腹瀉、便秘?食物下肚後,身體會根據所能消化、吸收的程度作出反應,只要長期吃下來排便乾淨漂亮、肚子不脹不痛不打嗝,精神佳、氣色好,就是適合身體的食物!另外,平時養成專心吃飯、細嚼慢嚥的好習慣,充分咀嚼食物後再吞下肚,減輕腸胃的負擔,讓胃能專心做好消化工作,身體才能獲得充足養分,體力、腦力滿滿地迎接每一天。

 

 

Facebook留言
分享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