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放血治療

看診時,偶爾會遇到一些症狀急迫、不適感明顯的患者,當李醫師建議:「我們放個血好嗎?」的時候,病患常常會一臉驚訝,疑惑地反問:「中醫也有在放血的啊?」
正規中醫放血療法VS 民俗放血療法?
在中醫發展史上,放血是早已存在的治療手段,甚至與針灸有同樣悠久的歷史。黃帝內經《靈樞・經脈》的篇章中,就有記載放血的操作方式:「故諸刺絡脈者,必刺其結上甚血者。雖無結,急取之,以瀉其邪而出其血。」
在歐洲,從古代一直到十九世紀末都還有使用放血來治療病患,主要是以「體液學說」作為其理論基礎,但在現代醫學中,放血療法被認為不具療效性,早已被完全揚棄。
然而,在中醫方面,放血治療是以「經絡系統」作為理論基礎,與西方發展放血療法的背景完全不同,此外,適用範圍與療效也大相逕庭,因此一直被現代中醫師沿用至今!
由於「經絡系統」是放血治療的理論基礎,所以施作者必須有完整的中醫學背景,經過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合參,判斷患者適合放血,才能放得有效、放得安全。坊間民眾經常流傳的在十指尖放血,若缺乏正確的診斷,其實並沒有什麼療效,對於不適合放血的人來說,還可能適得其反。
中醫放血的時機
在中醫上,放血屬於「瀉法」,也就是清除人體不需要、多餘的東西。
當體內有多餘的熱或血瘀時,會產生發炎、疼痛、紅腫、血流不通的情況,此時若能根據經絡的循行,在適當的穴位刺絡放血,可以立刻舒緩不適的症狀。
李醫師曾在看診時,遇到胸口持續悶痛、痛感甚至延伸到後背的患者。在經過診察後,發現是因為心臟推動血流的動力不足,導致氣血不通暢,進而在胸口的反應區出現不適。於是,便在患者小指末端的兩個井穴上進行放血治療,來改善心經氣血閉阻的情形,病患在放血後明顯感到胸口的異物消失、疼痛感也減輕許多!
另外,針對咽喉腫痛劇烈的患者,李醫師有時也會在拇指上的井穴進行放血治療。拇指上有肺經的穴位,正好對應人體的咽喉,能處理感冒和呼吸系統的急性熱症,時常放完血,病患咽喉的腫痛感就消了一大半。
放血與艾灸同用,攻補並施!
剛剛提到放血是屬於「瀉法」,那是不是體質虛弱的人都不能放血呢?其實是可以的,只是要稍微改變一下作法。
中醫有一種治療方法,稱為「艾灸」,可以將燃燒艾草所產生的熱能導引進入人體,產生溫陽、益氣、補虛的功效。因此,當遇到體質虛弱,但又有氣血痹阻問題的患者,可以將艾灸與放血搭配使用,便能夠瀉實又不傷正,達到攻補並施的治療目的。
臨床診治時,李醫師會利用望、聞、問、切來判斷病患的虛實程度,來決定需不需要放血?放血的劑量要多少?需要並用艾灸嗎?艾灸的劑量又要多少?等問題,以調整「攻實」和「補虛」之間的比例,對於病情較重的患者,也需要在過程中把脈,來確認治療效果。
放血會痛嗎?有沒有危險性?
放血的過程是利用針尖刺入皮膚,造成小傷口使血液流出,所以在刺入皮膚的當下一定會有些刺痛感。但李醫師親身體驗的感覺是,刺痛的感覺很短暫,痛感也比打針、抽血、甚至針灸低,因此病人的接受度也都蠻高的。
此外,放血是屬於侵入性治療,所以術前一定要徹底消毒,並在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情況,才能確保安全。
需特別注意的是,以下情況的患者需要謹慎評估,或者避免放血治療:
- 血小板不足、血友病等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
- 糖尿病患者
- 在放血部位有皮膚潰爛、感染的患者
看完這篇文章,不知道大家對於中醫是不是有更深入的認識了呢?中醫其實不只有開藥、針灸,還有許多多元的治療手段。只要是經由合格中醫師診斷、操作,放血其實是安全又有效的治療方法呢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