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吃就拉! 中醫治療腸躁症

5121
0
分享文章
分享文章

28歲的C小姐從小就容易拉肚子,總是吃完飯沒多久就拉,吃一點東西就脹氣。最讓她困擾的,是吃下肚的食物好像吸收不了似的,體重一直過輕,長不太出肉來。

經過一個多月的中醫治療和飲食調整後,C小姐的排便次數轉為一天一、兩次,腹瀉和脹氣改善許多,胃口也變好。最重要的是,在腸胃的吸收功能恢復後,原來一直過輕的體重也逐漸正常了。

腸躁症的症狀

C小姐正是典型大腸激躁症(簡稱腸躁症)的表現:經常腹瀉、腹痛、脹氣,但每次排便的量不多,時常有沒上乾淨的感覺

大多數的患者已經與腸躁症狀共存多年,很多從學生時代就開始面臨腹痛、腹瀉、找廁所的困擾。雖然吃益生菌能夠稍微緩解,但並無法真正改善症狀。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腸躁症,可以參考醫界的診斷標準

在過去12個月中,至少有12周反覆出現以下症狀:

  • 感到腹痛、腹脹或腹部不適,且症狀在排便後可以緩解
  • 排便次數改變(每天三次以上或每週少於三次)
  • 糞便形態改變(硬塊或是稀便、水便)
  • 排便感覺改變(例如必須用力、有急迫感、或是感覺排不乾淨)
  • 糞便中帶有黏液

腸躁症的中醫觀點

根據李醫師的經驗,腸躁症雖然是以排便次數增加和腹瀉為主要表現,但許多人同時會有排便量不多、羊屎便或沒排乾淨的感覺,有時甚至會上不出來,是屬於腹瀉和便祕交錯發生的疾病。

而在做腹部檢查時,大多數患者的腹部都有壓痛厲害、明顯的鼓音或腸音,暗示肚子裡其實累積了許多沒排出去的糞便和氣體。

李醫師認為,大腸激躁症其實是在腸胃累積過多氣體、糞便的基礎下,導致便秘和腹瀉交替發生的疾病。

平時腸胃蠕動不良,無法將多餘的糞便和氣體排乾淨。這些糞便和氣體停留在腸胃中,會不時引發腹痛和腹脹,並讓腸道變得過度敏感,在有新的食物進來、情緒緊繃時會蠕動太快,進而引發肚子脹痛和腹瀉,使得一吃飽就想拉肚子、一緊張就要找廁所的情況頻頻發生。

腸躁症的中醫治療

腸躁症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腸胃蠕動不良,導致氣體和宿便逐漸累積,進而引發脹氣、腹痛、腹瀉、便祕等一系列症狀。

所以李醫師在治療腸躁症時,會從兩個方向同時進行:

一是運健腸胃。使用溫陽化氣、健脾滲濕、疏肝和胃的藥物重振消化道機能,使腸胃蠕動正常,能夠有效率地消化食物、吸收養分和排出廢物。

二是清除廢物。過多的氣體和糞便會使腸道過度敏感,引發腹部脹痛和腹瀉。因此需使用通便、行氣的藥物來清除氣體和宿便,加速症狀改善。

有些患者對於使用通便藥會有些疑慮(畢竟已經很常在拉肚子了),但在過了幾天清宿便、排便次數較多的過渡期後,經常會發現每一次排出的便量變得比以前更多、形狀更漂亮,不適症狀也漸漸消失。

其實,通便行氣的中藥能夠輔助腸道利用每次的排便機會清空廢物,達到推陳致新的效果。腸胃累積的廢物減少,脹氣和頻頻腹瀉的問題自然就會改善許多。

腸躁症的注意事項

  • 不熬夜,晚上12前入睡,並睡滿7小時
  • 不抽菸,少喝酒
  • 每天至少吃一碗白米飯
  • 餐點比例:白飯 ≧ 青菜 > 蛋白質
  • 不吃糙米、五穀米、燕麥、雜糧、糯米
  • 水果、生菜、生食、咖啡因飲料一周1-2次為限
  • 避免炸、烤、辣、和生的蔥、薑、蒜
  • 減少產氣食物,像是乳製品、豆漿、地瓜、麵食、麵包、包子、饅頭、氣泡飲料
  • 每餐吃到八分飽就好
  • 放慢吃飯速度,不要邊吃飯邊說話
  • 不過度飲水,渴了再喝

由於腸躁症的根本原因是腸胃蠕動不良,因此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習慣絕對是穩定腸胃、治療腸躁的不二法門。平時應盡量吃好消化、好吸收的食物,才能避免宿便和氣體堆積,減少產生不適症狀。

Facebook留言
分享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