針灸與氣胸

3265
0
分享文章
分享文章

最近有一則新聞,女星疑似因為針灸導致氣胸、肺部塌陷,引發了一連串的醫療糾紛。

針灸在中醫治療上佔有重要地位,李醫師也經常用來治療痠痛和內科疾病,民眾如果因為害怕而拒絕針灸,將會是非常可惜的事情。因此李醫師想要藉機和大家聊聊針灸的風險,以及如何避免風險發生。

為什麼針灸會導致氣胸

氣胸是因為肺臟的肺泡破裂,進而發生肺臟塌陷,患者會出現胸痛、胸悶、呼吸困難、呼吸加速等症狀,若沒有及時治療會有致命的危險。

有些位於肩頸之間、上背部、胸部、鎖骨附近的穴道,其深處就是肺臟,若沒有控制好深度,加上施針的手法過強,針身就可能刺破肺臟,導致氣胸發生。

 

醫師如何避免氣胸發生

李醫師在治療時,若非必要,會盡量避免在有氣胸風險的穴道上施針。

有些治療肩頸痠痛、膏肓痠痛的患者會覺得奇怪,為什麼我在治療時要針在他們的手、腳、頭皮上,反而不在酸痛的部位扎針?

那是因為肩頸和膏肓等酸痛處可以藉由經絡和手、腳、頭皮相互連通,而且手腳也是經脈氣血經常匯集的所在。不針痠痛處,針在手、腳和頭皮,不但療效顯著,安全性也高(針頭皮看起來有點恐怖,但頭皮的下面就是骨頭,其實非常安全)。

當患者在上背部出現筋結,必須要針對該處治療時,李醫師會確認穴道下面有肩胛骨作為保護,或使用斜刺且不留針的方式刺激穴位,抑或使用拔罐或撳針來代替針灸,將氣胸的風險降到最低。

豐胸的患者有時會需要在胸部附近施針,李醫師通常會使用短針、配合斜刺法,讓針的深度和角度沒有碰到肺的疑慮。

患者如何避免針灸風險

要避免氣胸,最重要的就是醫師本身須熟知解剖構造,了解哪些地方有針到肺臟的風險,運用骨頭作為保護屏障,控制好針刺的方向、深度和角度。

要百分之百掌握以上原則,連醫師都有可能會不小心出差錯,更何況是沒有醫師執照、未經正規訓練的人?所以要避免針灸風險,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合格中醫師來進行針灸治療。若真的很擔心,也可以向醫師表達疑慮,讓醫師有機會說明清楚,別因此而錯失針灸的治療良機。

此外,醫師在下針後會需要15-20分鐘的留針時間,這段時間內請盡量閉目養神、不要移動,以免讓肌肉拉扯針身、或針身位移,導致疼痛和風險的產生。

灸和所有醫療行為一樣,具有「可能發生」的潛在風險,但只要了解風險發生的原因,並加以預防,針灸其實是非常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。

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解除大家對於針灸和氣胸的疑惑,別因此而一味排斥針灸、因噎廢食,與信任的中醫師積極溝通,醫病合作,才能共同提升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
 

按讚追蹤李琪中醫師
若您喜歡我的文章,邀請您追蹤李琪中醫師粉絲專頁,第一手消息不錯過!
點我立即按讚追蹤粉絲專頁
也歡迎您加入我的Line@,有中醫相關問題,都可以直接詢問喔!加入好友
Facebook留言
分享文章